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,多見於急性胃炎後,胃黏膜病變經久不愈發展而來。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,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。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症狀,症狀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並非一致。大多數病人常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、食欲減退、餐後飽脹、反酸等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、消瘦、舌炎、腹瀉等,個別病人伴黏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,並可有出血,如嘔血、黑便。症狀常常反復發作,無規律性腹痛,疼痛經常出現於進食過程中或餐後,多數位於上腹部、臍周、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,輕者間歇性隱痛或鈍痛、嚴重者為劇烈絞痛。
由於胃黏膜屏障損傷是慢性胃炎的關鍵病生基礎,因此我主張慢性胃炎藥物治療應遵循用藥盡可能少、簡單,避免可能刺激的原則。西醫大多是對症治療,如痛發作時可用阿托品、普魯本辛、顛茄合劑等;胃酸增高可用PPI質子泵抑制劑如雷貝拉唑、蘭索拉唑、奧美拉唑等,症狀較輕者可用H2受體阻滯劑如甲氰咪胍、雷尼替丁、氫氧化鋁胺等;胃酸缺乏或無酸者可給予胃蛋白酶合劑,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等助消化藥;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加服抗生素治療;膽汁反流明顯者可用胃複安和嗎叮啉;鋁碳酸鎂片、硫糖鋁可與膽汁酸結合、減輕症狀。西藥用藥過度往往副作用比較明顯,如PPI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較強、效果明顯,但近年臨床存在濫用,一方面導致經濟成本高,另一方面抑制胃酸分泌過度,可引起消化不良。
中藥散劑具有用藥少、服用方便、療效確切、副作用小、經濟等優點,在治療慢性胃炎中具有優勢。民國名醫章次公先生喜用散劑治療慢性胃腸炎,並謂之護膜療法。中藥入散劑,一般味數不宜過多,以質地緻密、含纖維少的為佳。下麵試舉一二,學者有心當可試用。
(1)杏仁15g 當歸15g 蒲黃15g 五靈脂10g 瓦楞子25g 3劑打極細粉,早晚飯後服用,每次6g,溫開水送服。
適用於慢性淺表性胃炎,胃脘反復疼痛者。若急性發作,胃脘痛者,亦可取用白芨15g、炙甘草15g,加2碗水煮至1碗,去藥渣,藥湯中兌入蜂蜜40ml,更火上煮1-2沸,適溫分2次溫服,痛劇者可1次頓服。此為已故名醫胡希恕先生法,我稱之為小小建中湯。服用1周左右,疼痛緩解,繼用上方散劑。
(2)生曬參20g 三七20g 蒲黃15g 海蛤殼20g 木蝴蝶15g 3劑打極細粉,早晚飯後服用,每次6g,溫開水送服。
適用於慢性淺表性胃炎,胃脘反復不適,伴有體倦食少,或輕度貧血,脈細弱者。若伴有糜爛,可加馬勃15g、白蘞15g;若有萎縮,可加浙貝母15g,烏賊骨20g。
慢性胃炎平素調理應做到兩點,即慎食、節勞。
一、慎食:忌食辛辣、油炸等刺激性食物,忌煙酒、濃咖啡等,防止暴飲暴食。應做到三餐準時,就餐時應注意力集中、細嚼慢嚥,切忌一邊就餐,一邊看手機、上網等分散注意力。早餐必須食好,切忌一邊疾走趕車上班,一邊口中食物行為。
二、節勞:中醫認為情志失調與本病的發生關係密切。節勞就是要調整情志,保持心情緩和舒暢,切忌急躁、憂慮,避免熬夜等行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