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義
從出生後臍帶結紮開始至生后28天的嬰兒稱為新生兒。新生兒黃疸是因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的皮膚黏膜和鞏膜黃染。(膽紅素是膽色素的一種,它是人膽汁中的主要色素,呈橙黃色,它是紅細胞的分解產物,約80%來源於血紅蛋白,約20%來源於肝臟和其他組織中的血紅細胞及骨髓中紅細胞前體。)
中醫病因
濕熱熏蒸:《諸病源候論·小兒雜病諸候·胎疸候》:“小兒在胎,其母臟氣有熱,熏蒸于胎,至生下小兒體皆黃”。孕母素體濕盛或內蘊濕熱之毒,遺于胎兒,或產時、出生后,嬰兒感受濕熱邪毒所致。
寒濕阻滯: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脾陽虛弱,濕濁內生,或產時產后為濕邪所侵,濕從寒化,可致寒濕阻滯中陽,氣機不暢,肝膽疏泄失職,膽汁外溢而致面目肌膚發黃,色晦暗不澤。《臨證指南醫案·疸》言:“陰黃之作,濕從寒化,脾陽不能化熱。膽液為濕所阻,漬于脾,浸淫骨肉,溢于皮膚,色如熏黃”。
氣滯血瘀:部分小兒稟賦不足,脈絡阻滯,或濕熱蘊結肝膽日久,氣血郁阻,肝膽疏泄失常,絡脈瘀積而發黃,黃色晦暗,多伴腹部脹滿,脅下結成痞塊。《張氏醫通·黃疸》言:“以諸黃雖多濕熱,然經脈久病,不無瘀血阻滯也。”
陽黃與陰黃
陽黃:一般情況下,病程短,膚黃色澤鮮明,舌苔黃膩者為陽黃。
陰黃:一般情況下,黃疸日久不退,色澤晦暗,便溏色白,舌淡苔膩者為陰黃。
鑒別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
生理性黃疸:生后2-3天出現黃疸,4-5天黃疸達高峰,足月兒2周內自行消退,早產兒可延續到3-4周,一般情況良好。
病理性黃疸:黃疸出現早(出生24小時內),發展快,黃色明顯,也可能消退后再次出現,或黃疸出現遲,持續不退,日漸加重,患儿可表现为精神倦怠,不欲吮乳。
預防
1. 妊娠期孕婦宜注意飲食衛生,忌酒和辛熱、煎炸、油腻之品。如孕母有肝炎病史(肝炎傳染至嬰兒,導致新生兒肝易引發黃疸),或曾產育病理性黃疸嬰兒者,宜采取相應預防性服藥措施。
2. 注意保護新生兒臍部、臀部和皮膚,避免損失,防止感染。
調護
1. 嬰兒出生后密切觀察皮膚顏色變化,及時了解黃疸出現及消退時間。
2. 新生兒宜注意保暖,盡早喂奶。
3. 胎黃患兒,宜注意觀察其有無精神萎靡、嗜睡、吸吮困難、驚惕不安、兩目直視、四肢強直或抽搐,以便對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。
参考文献
肖旭腾,《中西醫結合兒科學》,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7年。